专利摘要:
一种精制茶炒制装置,它包括支撑架、下炒筒、上炒筒和炒制机构,通过下炒筒的下加温腔和上炒筒的上加温腔与支撑架的横梁连接,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相互连通,炒制机构的炒制轴轴向穿过下炒筒和上炒筒,高温气体冲入下加温腔内对下炒筒加热,预热进入上加温腔内对上炒筒加热,通过炒制机构的炒制轴带动炒制板旋转滚动炒制茶叶。本实用新型克服了原精制茶叶炒制过程中加热不均衡,热量利用低,炒制效率低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炒筒受热均衡,有利于控制翻炒时间,预热得以再利用,炒制效率高的特点。
公开号:CN214339825U
申请号:CN202023283560.2U
申请日:2020-12-31
公开日:2021-10-08
发明作者:龚宇;何建政;周新
申请人:Hubei Sanpinyuan Te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IPC主号:A23F3-06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精细化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精制茶炒制装置。
[n0002] 在茶叶精制过程中,涉及茶叶的炒制生产工艺,目前采用的炒制设备利用高温直接对茶叶进行加热后翻炒,存在的问题是,加热阶段局部过热,不利于控制翻炒时间,其次,加热时热量散失快,利用率低,炒制效率低。
[n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精制茶炒制装置, 结构简单,采用下炒筒的下加温腔和上炒筒的上加温腔与支撑架的横梁连接,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相互连通,炒制机构的炒制轴轴向穿过下炒筒和上炒筒,高温气体冲入下加温腔内对下炒筒加热,预热进入上加温腔内对上炒筒加热,炒制机构的炒制轴带动炒制板旋转滚动炒制茶叶,炒筒受热均衡,有利于控制翻炒时间,预热得以再利用,炒制效率高。
[n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精制茶炒制装置,它包括支撑架、下炒筒、上炒筒和炒制机构;所述下炒筒的下加温腔和上炒筒的上加温腔位于支撑架的横梁之间与其连接,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相互连通,炒制机构的炒制轴轴向穿过下炒筒和上炒筒。
[n0005] 所述支撑架为中空的框架结构,位于框架中部四周设置横梁。
[n0006] 所述下炒筒和上炒筒为中空的筒体,下炒筒和上炒筒外设置有与其连接的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
[n0007] 所述上加温腔上部设置与其连通的排热管。
[n0008] 所述炒制机构包括与炒制轴一端连接的电机,以及位于炒制轴上呈放射状环形布设的炒制板。
[n0009] 所述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一端设置与下炒筒和上炒筒连通的抽拉门。
[n0010] 一种精制茶炒制装置,它包括支撑架、下炒筒、上炒筒和炒制机构;下炒筒的下加温腔和上炒筒的上加温腔位于支撑架的横梁之间与其连接,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相互连通,炒制机构的炒制轴轴向穿过下炒筒和上炒筒。结构简单,通过下炒筒的下加温腔和上炒筒的上加温腔与支撑架的横梁连接,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相互连通,炒制机构的炒制轴轴向穿过下炒筒和上炒筒,高温气体冲入下加温腔内对下炒筒加热,预热进入上加温腔内对上炒筒加热,通过炒制机构的炒制轴带动炒制板旋转滚动炒制茶叶,炒筒受热均衡,有利于控制翻炒时间,预热得以再利用,炒制效率高。
[n0011] 在优选的方案中,支撑架为中空的框架结构,位于框架中部四周设置横梁。结构简单,使用时,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与支撑架的横梁连接固定。
[n0012] 在优选的方案中,下炒筒和上炒筒为中空的筒体,下炒筒和上炒筒外设置有与其连接的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结构简单,使用时,下炒筒和上炒筒分别位于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内,加热气体首先进入到下加温腔内对下炒筒进行加温,之后向上进入到上加温腔内对上炒筒进行加温,预热利用率高。
[n0013] 在优选的方案中,上加温腔上部设置与其连通的排热管。结构简单,使用时,上加温腔内的热气在对上炒筒加温后温度降低,从排热管排出。
[n0014] 在优选的方案中,炒制机构包括与炒制轴一端连接的电机,以及位于炒制轴上呈放射状环形布设的炒制板。结构简单,使用时,电机驱动炒制轴旋转带动炒制板旋转,炒制板滚动旋转炒制茶叶,边加温边炒制,炒制效率高,有利于控制电机的转速控制炒制时间。
[n0015] 在优选的方案中,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一端设置与下炒筒和上炒筒连通的抽拉门。结构简单,炒制前,茶叶从抽拉门进入到下炒筒和上炒筒内。
[n0016] 一种精制茶炒制装置,它包括支撑架、下炒筒、上炒筒和炒制机构,通过下炒筒的下加温腔和上炒筒的上加温腔与支撑架的横梁连接,下加温腔和上加温腔相互连通,炒制机构的炒制轴轴向穿过下炒筒和上炒筒,高温气体冲入下加温腔内对下炒筒加热,预热进入上加温腔内对上炒筒加热,通过炒制机构的炒制轴带动炒制板旋转滚动炒制茶叶。本实用新型克服了原精制茶叶炒制过程中加热不均衡,热量利用低,炒制效率低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炒筒受热均衡,有利于控制翻炒时间,预热得以再利用,炒制效率高的特点。
[n001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n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n0019] 图2为图1的主视示意图。
[n0020] 图3为图2的左视示意图。
[n0021] 图4为图2的右视示意图。
[n0022] 图5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
[n0023] 图6为图2的A-A处剖视示意图。
[n0024] 图中:支撑架1,横梁11,下炒筒2,下加温腔21,上炒筒3,上加温腔31,排热管32,炒制机构4,炒制轴41,电机42,炒制板43,抽拉门5。
[n0025] 如图1~图6中,一种精制茶炒制装置,它包括支撑架1、下炒筒2、上炒筒3和炒制机构4;所述下炒筒2的下加温腔21和上炒筒3的上加温腔31位于支撑架1的横梁11之间与其连接,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相互连通,炒制机构4的炒制轴41轴向穿过下炒筒2和上炒筒3。结构简单,通过下炒筒2的下加温腔21和上炒筒3的上加温腔31与支撑架1的横梁11连接,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相互连通,炒制机构4的炒制轴41轴向穿过下炒筒2和上炒筒3,高温气体冲入下加温腔21内对下炒筒2加热,预热进入上加温腔31内对上炒筒3加热,通过炒制机构4的炒制轴41带动炒制板43旋转滚动炒制茶叶,炒筒受热均衡,有利于控制翻炒时间,预热得以再利用,炒制效率高。
[n0026]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支撑架1为中空的框架结构,位于框架中部四周设置横梁11。结构简单,使用时,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与支撑架1的横梁11连接固定。
[n0027]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下炒筒2和上炒筒3为中空的筒体,下炒筒2和上炒筒3外设置有与其连接的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结构简单,使用时,下炒筒2和上炒筒3分别位于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内,加热气体首先进入到下加温腔21内对下炒筒2进行加温,之后向上进入到上加温腔31内对上炒筒3进行加温,预热利用率高。
[n0028]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上加温腔31上部设置与其连通的排热管32。结构简单,使用时,上加温腔31内的热气在对上炒筒3加温后温度降低,从排热管32排出。
[n0029]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炒制机构4包括与炒制轴41一端连接的电机42,以及位于炒制轴41上呈放射状环形布设的炒制板43。结构简单,使用时,电机42驱动炒制轴41旋转带动炒制板43旋转,炒制板43滚动旋转炒制茶叶,边加温边炒制,炒制效率高,有利于控制电机的转速控制炒制时间。
[n0030]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一端设置与下炒筒2和上炒筒3连通的抽拉门5。结构简单,炒制前,茶叶从抽拉门5进入到下炒筒2和上炒筒3内。
[n0031] 优选地,下炒筒2和上炒筒3上的抽拉门5分别为相互对称的两个,位于上部的一个抽拉门5用于进料,用于下部的一个抽拉门5用于排料。
[n0032] 优选地,抽拉门5包括位于弧形孔两侧的卡板,以及与卡板滑动配合的封板,向上抽拉即可打开。
[n0033] 如上精制茶炒制装置,安装使用时,下炒筒2的下加温腔21和上炒筒3的上加温腔31与支撑架1的横梁11连接,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相互连通,炒制机构4的炒制轴41轴向穿过下炒筒2和上炒筒3,高温气体冲入下加温腔21内对下炒筒2加热,预热进入上加温腔31内对上炒筒3加热,炒制机构4的炒制轴41带动炒制板43旋转滚动炒制茶叶,炒筒受热均衡,有利于控制翻炒时间,预热得以再利用,炒制效率高。
[n0034] 使用时,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与支撑架1的横梁11连接固定。
[n0035] 使用时,下炒筒2和上炒筒3分别位于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内,加热气体首先进入到下加温腔21内对下炒筒2进行加温,之后向上进入到上加温腔31内对上炒筒3进行加温,预热利用率高。
[n0036] 使用时,上加温腔31内的热气在对上炒筒3加温后温度降低,从排热管32排出。
[n0037] 使用时,电机42驱动炒制轴41旋转带动炒制板43旋转,炒制板43滚动旋转炒制茶叶,边加温边炒制,炒制效率高,有利于控制电机的转速控制炒制时间。
[n0038] 炒制前,茶叶从抽拉门5进入到下炒筒2和上炒筒3内。
[n0039]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6)
[0001] 1.一种精制茶炒制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支撑架(1)、下炒筒(2)、上炒筒(3)和炒制机构(4);所述下炒筒(2)的下加温腔(21)和上炒筒(3)的上加温腔(31)位于支撑架(1)的横梁(11)之间与其连接,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相互连通,炒制机构(4)的炒制轴(41)轴向穿过下炒筒(2)和上炒筒(3)。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制茶炒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架(1)为中空的框架结构,位于框架中部四周设置横梁(11)。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制茶炒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下炒筒(2)和上炒筒(3)为中空的筒体,下炒筒(2)和上炒筒(3)外设置有与其连接的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制茶炒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上加温腔(31)上部设置与其连通的排热管(32)。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制茶炒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炒制机构(4)包括与炒制轴(41)一端连接的电机(42),以及位于炒制轴(41)上呈放射状环形布设的炒制板(43)。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精制茶炒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下加温腔(21)和上加温腔(31)一端设置与下炒筒(2)和上炒筒(3)连通的抽拉门(5)。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204359074U|2015-05-27|一种滚筒式胶丸烘干机
CN214339825U|2021-10-08|精制茶炒制装置
CN201178655Y|2009-01-14|茶叶锥体式滚筒电热杀青机
CN108045089A|2018-05-18|一种油墨打印快速烘干的热升华直喷机
CN106739551A|2017-05-31|一种恒温热升华发色机
CN209995271U|2020-01-31|肾茶卷曲成形装置
CN107214321A|2017-09-29|一种机筒耐磨层的加工装置
CN108783523B|2020-10-13|一种炒花生装置
CN204689969U|2015-10-07|一种锅体不易形变的高效节能自动油菜籽炒籽设备
CN108283237A|2018-07-17|花茶的杀青装置
CN213153907U|2021-05-11|一种辣椒烘炒机
CN211782446U|2020-10-27|一种利用热泵供热的烘干装置
CN204070356U|2015-01-07|内置式远红外线茶叶杀青机
CN212911485U|2021-04-09|一种新型茶叶转锅杀青机
CN209882959U|2020-01-03|一种茶叶杀青机
CN208740014U|2019-04-16|一种可拆卸式茶叶杀青机
CN210963062U|2020-07-10|一种滚动式炒药机
CN214156064U|2021-09-10|一种新型滚筒式茶叶杀青机
CN209106144U|2019-07-16|一种茶叶加工用杀青装置
CN208940895U|2019-06-07|一种电磁炒干机中轴加热排湿装置
CN213908306U|2021-08-10|茶叶萎凋机均匀快速加热装置
CN206760639U|2017-12-19|一种热风转釜茶叶杀青机
CN210492445U|2020-05-12|小型电磁滚筒杀青机
CN108157542A|2018-06-15|花茶杀青装置
CN211079660U|2020-07-24|一种高效的布料定型机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283560.2U|CN214339825U|2020-12-31|2020-12-31|精制茶炒制装置|CN202023283560.2U| CN214339825U|2020-12-31|2020-12-31|精制茶炒制装置|
[返回顶部]